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建言献策

发布者:逯莹莹发布时间:2021-03-30浏览次数:1459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渠道。我校民进支部主委银燕教授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围绕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围绕社会公众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提案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答卷。今年两会上,银燕教授围绕大气环境治理、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等提出了三项高质量提案。

实现碳中和需构建能源互联“一张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41%的电力行业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民进支部主委、大气物理学院教授银燕呼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早日实现。

电力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据央视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2月暴风雪导致大规模断电的影响仍在发酵,继民众支付不起暴涨后的高额电费后,当地最大、最老牌的供电商因无力支付21亿美元的帐单于3月1日申请破产。

对比这个冬天同样经历极寒天气的我国江苏省和美国得克萨斯州,银燕从能源互联网建设角度分析,江苏电网更好地协调组织了省内各种能源互济,并积极引入区外来电。而得克萨斯州与外界联通不足,暴风雪和停电让当地能源、运输、科技等诸多行业和社会正常运行遭受严重影响。

“电力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电力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银燕表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仅能够优化能源结构,统筹好各类能源和储能协调发展,还能促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

加大扶持与投入,在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

银燕介绍,建设能源互联网,要保证“发-输-变-配-调”各环节衔接顺畅,“源-网-荷-储”多维度互动协调,“水、电、气、冷、热”等多种能源类型紧密融合,从而使各类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和高效率利用成为现实。“支持江苏率先建设能源互联网。”银燕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城市间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要素高质量聚集,为能源互联网先进技术在江苏落地提供了土壤。此外,江苏已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江苏省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区规划》,并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盐城5个城市率先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相继完成南京江北“十站合一”综合能源站、苏州工业园区主动配电网、盐城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协调控制系统等第一批67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为能源互联网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

银燕介绍,江苏正在全力攻关未来能源发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建成了世界首个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投运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南京22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工程,全线贯通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在国内率先获得1.8G赫兹无线电频率许可,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可再生能源并网等能源互联网技术国际领先,为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银燕建议,加大对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扶持与投入,支持±800千伏白鹤滩水电入苏工程、江苏海上风电柔性输电平台、综合能源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率先建成满足省内外电源和多元负荷互联互通需求的江苏区域能源互联网,推动江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与全社会综合能效提升,为全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江苏经验”。

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

“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难以兼顾地区间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应该强化‘下限思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银燕教授表示,应该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各地因地制宜在不触及警戒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这是大气污染治理自身价值内核的要求,也是外在形势的呼唤。” 银燕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这也为大气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寻找大气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

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来看,通过近10年的努力,结构性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2.5(下角标)平均浓度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值。

但也涌现出新问题。随着生产设备更新、能源转化完成、先进环保技术普及,结构性减排短期内将出现瓶颈。区域自然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愈加显著,尤其是随着大部分地区从超重污染转向中度和轻度污染,其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将成为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分区、分阶段精细化治理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银燕指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首要采取的措施应是分区划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即在既定空气质量目标下,本地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排放强度。“具体可参考大气环境资源核算体系,并综合考虑现实空气质量。”

银燕认为,因地制宜、设定底线,有利于各地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理方案,妥善处理当地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既不放任污染,也不造成浪费,且能降低反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