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侨联成员赵天良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团队参加长江中游重霾区大气污染外场综合观测试验

发布者:霍晓音发布时间:2019-01-17浏览次数:1185

2018年12月26日至2019年1月16日,我校大气物理学院“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团队师生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长江大学农学院等联合组织的长江中游重霾区大气污染外场综合观测试验。

本次试验是首次在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开展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实验,涉及湖北襄阳、荆州、咸宁三个观测场地大气边界层污染物与气象要素垂直结构的同步强化观测;同时在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也同步开展了武汉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大气成分的实时演化观测。

试验采用系留汽艇和无人机探测系统,搭载有气象传感器、黑碳仪、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仪、颗粒物计数器等观测仪器,能够探测大气边界层1500米高度内的SO2、NO2、O3、CO、PM2.5、PM10质量浓度、黑炭和不同粒径气溶胶数浓度廓线,以及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垂直廓线。试验期间,三个地点每天8次进行同步加密探测,结合大气边界层及气象要素地基探测、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地面观测和地-气水汽和能量交换观测,获得冬季重霾污染过程丰富的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垂直结构等观测数据。

此次长江中游边界层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观测试验,旨在寻找我国内陆湿润地区大气重污染触发、维持及消散的热力、动力促发因子,并量化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本地大气污染物积累、重污染形成的贡献;以揭示两湖盆地类似的“次盆地”地形与湖泊、水网特殊湿润地区水热过程及两湖盆地重污染形成的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汇聚”效应及其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

该外场观测试验是“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江中游‘次盆地’大气气溶胶年际异常‘凸增’及重污染过程气象影响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研究将有助于认识长江流域中游大气气溶胶变化成因和机理,对丰富我国不同区域大气重污染形成机制差异的科学认识,提升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改善应对决策能力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战略意义。

项目观测过程中,赵天良教授带领的“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团队全程参与试验方案设计、外场观测、数据分析等各项工作,师生的表现得到了合作单位和地方气象局等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赏,扩大了我校大气物理学院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团队的影响。

本次观测实验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政协网、中国气象局官网、新华网/新华社、光明网、参考消息、中国国家应急广播网、中国天气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金融界、中国江苏网、襄阳日报、襄阳党建网、襄阳人民政府、中国公益新闻网(民政部下属)等官方和主流媒体持续报道。

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9-01/16/content_5358396.htm

人民政协:http://www.rmzxb.com.cn/c/2019-01-16/2264813.shtml

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gzdt/201901/t20190116_512697.html

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711513979674651&wfr=spider&for=pc

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anhui/tqyw/01/3082559.shtml

中国江苏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813264385527602&wfr=spider&for=pc